新闻通知

格锐思生物把用户论文删得只剩标题了

发布日期:2021-07-02 16:16 浏览次数: 作者:admin

苏州格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格锐思生物)5月底在其官网的《技术支持》的《用户发表文章》中发布了多篇研究论文全文。我分别于5月30日和6月1日给上述论文的作者发了邮件,提醒作者使用格锐思试剂盒或者代测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(附录一)。6月2日格锐思官网就删除用户文章的全文,仅留下了标题。
格锐思这么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?
用户论文已经在期刊上公开发表了,能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?
如果真见不得人,那么你们为什么要发布到官网上呢?
何不干脆一删了之,还鬼鬼祟祟地留下标题呢?
难道用户的单位和名字让格锐思生物蒙羞了吗?
如果用户的单位和名字格锐思都羞于列出来,那么所谓的奖学金岂不是自娱自嗨,完全暗箱操作了吗?
过度营销,谋财害命!!!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0531/1817.html
 
附录一 给格锐思用户的两封邮件
隐去了收件人的邮箱和姓名以及论文doi最后两位数字。
 
Z先生您好!
6月1日发给你们的邮件,你们应该已经收到。因为我们注意到格锐思已经对网站上展示的你们的文章做了修改,只剩标题了,以免我们按图索骥,提醒用户格锐思存在的风险。
不知格锐思有没有给你们回复,格锐思是怎么回复我们提出的质疑的,你们又信不信格锐思的解释?
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,研究者没有必要冒不该冒的风险。你们觉得呢?

苏州科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林川 2021年6月7日
 
Z先生您好!
我们注意到苏州格锐思网站上展示的你们发表的论文doi:10.1071/FP191xx,
研究中使用了苏州格锐思的SOD等7种试剂盒。
首先,恭喜你们取得新的研究进展!
其次,我们善意提醒你们,苏州格锐思存在严重的抄袭和偷窃嫌疑,并且其本身不具备研发和生产生化检测试剂盒的专业能力。
最后,君子不立危墙之下,做学问特别需要爱惜羽毛。
详情可以查阅下述文章,或者登录我司(苏州科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)官网(http://www.combio.com)。
当然,是非需要您自己做出判断。祸福无门惟其自招。
苏州科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林川 2021年6月1日


1. 关于苏州博铭的说明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8/0914/1363.html
2. 关于苏州格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声明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8/1213/1414.html
3. 公开两封私信,以回答经销商和老用户关于苏州格锐思苏艳孟的疑问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0428/1801.html
4. 好,苏艳孟终于有回应啦!可惜避实就虚!!欢迎提起诉讼!!!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0509/1806.html
5. 哈哈,苏艳孟你怂啦?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0509/1808.html
6. 苏州格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常可能就是一个皮包公司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0705/1846.html
7. 生化试剂盒研发速率比值为1:3:24:231!北京索莱宝和苏州格锐思他们是真敢吹!少数用户你们还真敢买?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19/1011/1870.html
8. 为充分保证用户利益,请您使用我司企业QQ进行沟通
http://www.cominbio.com/a/news/kemingguandian/2020/1030/1981.html
 
附录二 为什么还没有格锐思生物用户被发现造假
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格锐思生物用户被发现造假,可能是因为:首先,张彩霞、王黔和吴华静从科铭偷去的技术资料和配方都是真的,确实是科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费研发出来的,并且得到了大量用户实际测定的检验,格锐思和梦犀依样画葫芦,大体上暂时还能保证试剂盒的质量,尤其是常规处理的常见物种的样本,但是代测质量就很难保证了,因为代测对于测定操作规范到位要求很高,代测人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简单培训出师的;其次,虽然格锐思和梦犀存在质量问题的概率大,但是成立晚,订单少,所以实际出问题的订单还比较少最后,即使格锐思和梦犀的一些订单已经造了假,但是用户撰写论文和发表论文需要时间,发表了以后被发现数据造假又需要更多时间,只要还没有爆出来,就好像质量问题不存在似的
论文造假这事儿,不管是作者主动造假,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被动造假,一旦发生了就很难受:一日造假,终身心惊胆颤;早爆比晚爆好,损失相对较小,还可以脱离学术圈转型其它职业;即使费尽周折,最后证明你是被造假,但仍然是污点啊,至少说明你不严谨呢
课题组有必要冒着测定失败,甚至被造假的风险,选择一个创始人有前科,做事又鬼鬼祟祟的公司吗?